庞提乌斯·彼拉多

庞提乌斯·彼拉多拉丁语Pontius Pilatus古希腊语|Πόντιος Πιλᾶτος;天主教译为般雀·比辣多,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个第五任总督(行政长官;26年-36年在任)。伊最出名个事迹是判处耶稣钉十字架。由于总督个职责,伊是罗马皇帝拉犹太地个最高代表。

Ecce Homo 瞧!這個人!,Antonio Ciseri创作个圣画,描绘个是:本丟·彼拉多奈鞭打后个拿撒勒人耶穌指畀耶路撒冷个民众看


历史中个彼拉多 编辑

 
彼拉多之石

对于彼拉多个出生搭早年事例,历史所載咾少。

古老传说中,彼拉多个出生地是今朝意大利中部个阿布鲁佐地區、當時稱為萨姆尼地区个比森蒂小村庄[1]。有一个罗马小屋被称为是“比森蒂个彼拉多之屋”。有个苏格拉传说則称彼拉多拉福廷格尔诞生,佩思郡高地个一个小村里[2]

也有人認為西班牙个塔拉戈纳搭德国个福希海姆是彼拉多个出生地,但由于伊是罗马公民,所以最可能拉意大利中部出生。[3][4][5]

尤西比厄斯根据早期个伪经,表示彼拉多拉羅馬暴君卡利古拉统治时期(公元37-41)生活弗如意,被流放到高卢,最后拉维也纳自杀[6]。10世纪个历史学家耶拉波利斯个阿加皮亚斯拉伊个《综合历史》中,表示彼拉多拉公元37/38年,即卡利古拉统治个第一年自杀[7]

其它个传说,則指出伊拉瑞士个彼拉多山死脱。

第一份有关彼拉多个物理证据发掘于1961年,即拉猶大省府-凯撒利亚;玛丽蒂娜个罗马剧院里向,則发现了一块彼拉多之石个石灰石,作为效忠提庇留个印记[8],石头上刻有[...]ECTVS IUDA[...] (通常被读作praefectus Iudaeae), 即猶大总督。早期猶大省个执政官侪是持“羅馬總督”头衔。后来於公元44年起,库斯皮乌·法度斯繼任以後,则改为“检察长”头衔。碑文被安东尼奥弗拉瓦所领导个小组发现,年代记录为公元26-37年。碑文目前被安置拉以色列博物馆,副本被存置拉凯撒利亚[9]

福音书記載 编辑

 
Munkácsy Mihály《彼拉多审基督》, 1881年

根據新约圣经所述,彼拉多是個優柔寡斷个羅馬籍總督,曾多度審問耶穌,原本弗認為耶穌犯了啥麼罪,卻拉仇視耶穌个猶太宗教領袖个壓力下,為免引起暴動,遂決定釋放強盜巴拉巴,反而判處無罪个耶穌死刑,奈耶穌釘死拉十字架上,隨後以洗手表明自家拉耶穌被釘个迭桩事上是無關涉个。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拉伊著作(Annales XV 44)論及羅馬皇帝尼禄迫害教會事体中,寫道彼拉多總督让基督受死刑。[10]但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所著个《猶太古事記/猶太人个古代史》十八卷三十三章,記載寫道“迭人就是基督,但羅馬總督拉我伲个上層人物个慫恿下,判釘伊十字架。”此處所讲个羅馬總督就是彼拉多。

其他文献記載 编辑

关于基督受難戏剧搭影片中常常包括了庞提乌斯·彼拉多个角色,因为伊是耶穌之死个核心人物之一。编剧者认为有理由奈彼拉多放拉核心角色个地位,以补充伊人生未知个部分,包含:

  • 软弱而苦恼个官僚
  • 铁腕冷酷个执政官
  • 能看出耶稣个经历会改变人类历史个人
  • 后悔处死耶稣个人(根据编剧个内容而或多或少)
  • 深知加利利被告个重要性个审判长
  • 疲倦个执政官(伊并不在乎耶稣是啥人,只想尽快奈案件脱手)

参考文献 编辑

  1. Eusebius, Historia Ecclesiae ii: 7
  2. Marcello De Antoniis. "Cenni Storici" (in (Italian)). Bisenti.eu. Retrieved 21 March 2012.
  3. 存档副本. 访问日脚2013-05-14.
  4. 存档副本. 原始文档勒2013-04-30存档. 访问日脚2013-05-14.
  5. 存档副本. 访问日脚2013-05-14.
  6. Eusebius, Historia Ecclesiae ii: 7
  7. Agapius, Universal History trans. A. Vasiliev, 1909.http://www.tertullian.org/fathers/agapius_history_02_part2.htm
  8. The word Tiberieum is otherwise unknown: some scholars speculate that it was some kind of structure, perhaps a temple, built to honor the emperor Tiberius.
  9. Inventory number is AE 1963 no. 104
  10. 畢爾麥爾(Bihlmeyer)等編著,《古代教會史/Early Church History》,雷立柏(L. Leeb)譯,(北京市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9),21。